来源:《党建研究》2024年第6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了科学方法。只有准确把握这些科学方法,才能更好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认识问题才能站得高,分析问题才能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
一、实事求是: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科学性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共产党人方法论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推进党的建设、总结运用党的建设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必须随时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同时,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正是立足这样的实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等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制定指导党的建设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又通过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探索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确保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科学认识党的建设客观规律的重大理论成果。一方面,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理,比如,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党是无产阶级有组织的部队、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党以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等。另一方面,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运用“六个必须坚持”,深入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凝练新时代管党治党实践、理论、制度创新成果,以“十三个坚持”为主要内容,构成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把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抓住规律即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正是立足党的建设具体实践,进一步探索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才指引党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新时代新征程,要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确保党的建设理论跟上时代要求,不断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为成功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科学理论指引。
二、人民至上:坚守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人民性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性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本质属性。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通篇贯穿着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贯穿着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贯穿着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贯穿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强调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决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
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正是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智慧和力量才得以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请教,不断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就是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入群众、扎根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过程,是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发现理论创新源泉的过程。
新时代新征程,要时刻保持“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的清醒和坚定,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到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将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生活质量的提升程度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作为衡量党的建设成效和党员干部是否践行初心使命的关键,不断把群众智慧集中起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党的建设理论。
三、守正创新:凸显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创新性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方法论上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意指坚定正确的立场、方向和原则等根本性问题;创新则是在守正基础上结合不断发展的客观实践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事物。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深刻体现了“不变”与“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均取得重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将这些理论与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持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立足于党的建设实际,结合历史基础、时代条件与实践要求,讲出了“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回答了前人没有回答过的课题。比如,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权理论的继承和坚守,又与时俱进地加以丰富和发展,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又如,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理论,又深刻揭示了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伴相随、互促共进的辩证关系,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再如,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一贯要求,又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立根固本的功能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这些大本大源毫不动摇,既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守正,又有把握时代大势、紧跟时代步伐的创新,以党的建设新实践不断注入思想发展新活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让党的建设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呼唤。
四、问题导向:体现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践性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直面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着力解决问题中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比如,针对党内存在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的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针对某些地区和部门屡禁不止的“四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等;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到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等;针对一些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不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等一系列论断。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正是在回答和解决问题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呈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也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党的建设也面临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科学指引。
五、系统观念:提升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全面性
系统观念作为以系统观点看待事物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的传承发展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系统思维的时代升华,也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探索形成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强调以客观而非主观、联系而非孤立、动态而非静态、全面而非片面的方式看待、分析、解决党的建设中的问题,做到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综合平衡、整体推进,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等一系列范畴之间的关系,注重各项战略、理念、政策实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优化党的建设各方面、各环节、各层次的要素,推动实现“整体大于部分总和”的有机统一。比如,注重党的建设的全局性谋划,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作为一定时期内对党的建设系统工程的顶层设计,党的建设总要求系统概括了新时代党的建设原则、战略、主线、布局、目标等核心内容,体现出很强的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再比如,注重党的建设各项措施、手段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强调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突出增强了党的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创造性、实效性。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善于运用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分析情况,用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处理矛盾,推动党的建设更加体系化、科学化,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长期执政提供坚强保证。
(艾四林,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